作为中国抗战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战方式之一,海阳军民联手发明的“地雷战”可谓如雷贯耳、影响深远,在中国民族史和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致敬红色经典、缅怀革命先烈,由中共海阳市委、烟台大学、胶东(烟台)党性教育基地联合出品,中共烟台市委组织部、中共烟台市委宣传部、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烟台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指导的大型原创红色舞剧《地雷战》于2021年7月9日在烟台胶东剧院完成首演。
一、以史为鉴,汲取人民的力量
驰名中外的“地雷战”,发生在海阳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如今那一声声坚定果敢的战斗小调依然萦绕在我们的耳边,那一张张鲜活如生的面孔仍旧驻存在我们的心间。作为国内首部以聚焦战斗方式表现人民智慧、再现革命奇迹的舞剧,《地雷战》突出地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阳秧歌作为核心艺术语言,并紧扣“人民性”“文化性”“现实性”这一多元化创作理念。“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出自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一文)这则伟大的论断不仅被立体地镶铸在海阳地雷战纪念馆的展览之中,而且被鲜红地印刻在舞剧《地雷战》的舞台上,烙印在舞剧演出现场每一位演员和观众的心中。在举国欢庆建党100周年之际,历时创作两年之久的大型原创红色舞剧《地雷战》横空出世。这一舞剧的成功创作与演出,无疑再次印证了人民在中国共产党人心中的最高位置,体现了作为红色基因的赓续载体,即文艺作品在服务人民、歌颂人民、表现人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突出优势。舞剧《地雷战》是新时代党务工作者们凝聚各方力量精诚合作完成的先进成果,它从革命历史中汲取养分和灵感,以感人至深、动人肺腑的精神价值感化人们的心灵,具有极强的美育价值,对中国共产党党建和党性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舞动赞歌,颂扬人民的智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向导,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务必恪守的文艺创作宗旨。舞剧《地雷战》创作团队由舞蹈、音乐、服装、舞美、灯光等领域的国家级一流专家构成,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精神纲领和实践依据,将革命历史传统赋予新的时代解读,以当代人的视角构成对革命时期人民智慧和革命奇迹的重新审视和关照。在将题材定位为红色舞剧的基础上,通过多次采风、论证、研讨、创排,该剧不仅提炼出雷主任、石大爷、赵虎、玉兰、小石头等典型舞剧人物形象,而且明确了以歌颂人民智慧、颂扬人民奇迹为核心的舞剧主题。
在结构方面,舞剧《地雷战》包括“序·引信”“一幕·埋雷”“二幕·造雷”“三幕·爆雷”“尾声·烟火”五部分,围绕“地雷”这一核心表现要素,将人民与土地、伤痛与和平等关系有机融合,采用了时空交叉错落、抒情与叙事叠加共进、人物心理与叙事环境对比映衬等多重艺术手段。剧中,导演极为精妙地化解和处理了舞剧创作中常遇到的可舞性以及如何将海阳民间小调和秧歌剧调合理应用于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心理、营造叙事环境、构成叙事动机等问题,着力尝试和探索出一条既能以舞叙事,又能歌舞渲情的创造性叙事手法。为拓宽舞剧空间的表现性和多义性,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和舞剧环境中,导演大胆地突破了单一性、直观性的人物视角,创造性地为剧中人物设定了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群像视线,在跌宕起伏的舞蹈画面中召唤起观众身临其境般的沉浸与共鸣。此外,无论是对艺术语言本质线形的规律性把握,还是对舞美、音乐、灯光、服装等方面的整体简洁化追求,均彰显了创作团队非凡的艺术品味和艺术格调。
三、面向未来,传承人民的精神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演员们在舞剧《地雷战》的创排和参演中始终秉承着以史为鉴的理想信念,获得了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感悟与洗礼。在摇滚般的现代民间音乐和多维立体的空间造景中,青年演员不仅将海阳民兵骁勇善战的品格和坚定果敢的性格刻画地惟妙惟肖,而且还将舞剧不同场景中的叙事和情节展示地淋漓尽致。可以说,在传统与当代之间,舞剧《地雷战》音乐的摇滚化呈现和舞美的多维性、象征性处理,与富有民间特色的舞蹈语汇高度契合、相得益彰,在精神层面共同架构起一座新时代青年与革命历史互动与对话的坚固桥梁,提升青年人矢志不渝的革命信念和勇于奉献的时代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可见,舞剧《地雷战》所彰显和蕴含的革命知识、民族气魄,以及理想信念对包含舞剧演员在内所有新时代青年人具有极强的现实影响力和艺术感染力。
舞剧《地雷战》将滋养于土地之上的民间歌舞还原其本有的朴素基因,在特定的历史长河中,深沉而又灵动地晕染出一幅幅壮丽且充满浪漫色彩的人民革命史诗,以厚重的民族情怀和开阔的艺术胸襟包容那曾不能忘却的伤和痛。站在历史的此刻回望远眺历史的彼刻,我们只看见层峦叠翠、田垄河流、麦浪滚滚、千村万落、阡陌交通,还有那天边徜徉自由的飞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舞剧《地雷战》的成功创排和上演给人以深刻的历史启示和当代思考,不啻为一部兼具创造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新时代红色文艺精品。(视频和图片由主办方提供,供中国日报网使用 文/烟台大学 李锐)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